BPI与细菌或内毒素结合后,会有哪些区别?
- 分类:新闻资讯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4-01-30 14:38
- 访问量:
【概要描述】BPI与细菌或内毒素结合后,能有区别地将二者向不同种类的细胞引导,其中细菌被运送给中性粒细胞,而内毒素则被运送给单核细胞,这一特点对于机体防御系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,因为中性粒细胞具有强大而快速的杀菌机制,而单核细胞所具有的活性成分则更有利于处理、提呈抗原。机体受到内毒素刺激时,中性粒细胞表面BPI表达明显增加,但并不立即释被入血,提示BPI的功能及作用范围早期可能局限在中性粒细胞内及其表面。
BPI与细菌或内毒素结合后,会有哪些区别?
【概要描述】BPI与细菌或内毒素结合后,能有区别地将二者向不同种类的细胞引导,其中细菌被运送给中性粒细胞,而内毒素则被运送给单核细胞,这一特点对于机体防御系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,因为中性粒细胞具有强大而快速的杀菌机制,而单核细胞所具有的活性成分则更有利于处理、提呈抗原。机体受到内毒素刺激时,中性粒细胞表面BPI表达明显增加,但并不立即释被入血,提示BPI的功能及作用范围早期可能局限在中性粒细胞内及其表面。
- 分类:新闻资讯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4-01-30 14:38
- 访问量:
BPI(bactericidal/permeability-increasing protein,杀菌/渗透增强蛋白)是一种存在于人及哺乳动物中性粒细脑嗜天青颗粒中的蛋白质,分子量约5.5万,其氨基端因富含赖氨酸而带正电荷。BPI是一种膜蛋白,氨基端位于中性粒细胞嗜天青颗粒中部,疏水性的羧基端与膜相连,游离状态的BPI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及中和内毒素的能力,其杀菌及中和内毒素的机制与一般阳离子抗菌肽相同,但需强调的是,细菌的外膜对BPI的亲和力明显大于中性粒细胞,因此 BPI能够由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向细菌外膜转移。
BPI与细菌或内毒素结合后,能有区别地将二者向不同种类的细胞引导,其中细菌被运送给中性粒细胞,而内毒素则被运送给单核细胞,这一特点对于机体防御系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,因为中性粒细胞具有强大而快速的杀菌机制,而单核细胞所具有的活性成分则更有利于处理、提呈抗原。机体受到内毒素刺激时,中性粒细胞表面BPI表达明显增加,但并不立即释被入血,提示BPI的功能及作用范围早期可能局限在中性粒细胞内及其表面。
BPI与LBP同属于脂质结合蛋白家族,且均由20号染色体的同一区域编码,二者的氨基酸同源性高达45%,且具有相似的三级结构,故BPI能够与LBP竞争内毒素。BPI和LBP虽然结构相似,但在介导内毒素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时,二者经常表现出相反的效应,BPI促使内毒素聚合并抑制内毒素向cD14转运,起到灭活内毒素的作用;与之相反,LBP促使内毒素解聚并将内毒素转运给cD14,进而激活细胞。但也有研究发现,当实验中同时加入生理水平的Mg2+ ,Ca2+等二价阳离子时,LBP与BPI相同,起着促使内毒素聚合的作用;只有当同时存在sCD14时,LBP才发挥促使内毒素解聚的功能。BPI通过与LBP竞争内毒素,钝化细胞对低浓度内毒素的反应能力。因此,作为内毒素天然抑制物的 BPI,既是机体对内毒素应答的效应分子,也是机体对内毒素应答的调节分子。
有文献报道,除中性粒细胞外,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也能表达 BPI,当致病性革兰阴性杆菌黏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时,由于细菌外膜对BPI具有更强的亲和力,BPI由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向细菌外膜转移,通过与内毒素相互作用,引起细菌外膜通透性增加面导致细菌死亡。
由于BPI能够中和细菌死亡时释放的内毒素,因此,BPI杀死与上皮细胞紧密黏附的细菌的同时,也可抑制内毒素介导的炎症反应。但是,肠上皮细胞必须在特定条件下才能表达BP1,这些条件包括:①微生物进入肠上皮细胞并与基底侧的 TLRs结合,从而诱导与BPI诱生相关的抗炎介质Lipoxin活化;②需要两类细胞(如白细胞和血小板、白细胞和上皮细胞)之间存在协作。因此,只有在损伤区域,微生物进入上皮细胞时,才更有可能促使肠上皮细胞表达BPI。该机制有利于防止上皮细胞杀死与之接触的无害菌或共生菌。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产品推荐
底部联系方式信息(左)
400-687-1881
公司电话:010-87875910
投诉热线:400-687-1881转8031
紧急联系:13520563960
公司邮箱:info@bio-life.cn
公司官网:www.acciusa.cn www.bio-life.cn
公司地址: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
医药产业基地华佗路50号院18幢(中国药谷CBP)
关注官方微信
关注手机网站